采访时,身旁的丁广乾副教授,走在济南大学人来人往的校园中,似乎看不到他过人的闪光之处。然而,只要他一走上讲台,就会迸发出别样的风采。继获得山东省第七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工科组第1名)、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副高组)后,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首届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丁老师再一次斩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实现了山东省三大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大满贯。
丁广乾,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职于LG伊诺特有限公司、国网技术学院(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获得山东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入职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2019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做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电网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课程负责人,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1门;主持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上项目1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第二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包揽济南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项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荣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师、青年教学能手、本科教学贡献奖、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6项;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五四”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奖项。
学生说:“我们也有‘别人家的老师’!”
在济南大学学生评教系统里,丁广乾老师的课更是让同学们赞声不绝。在他的课上,不点名却少有学生缺课,甚至还吸引不少其他学院跨专业考研学生前来“蹭课”。“出勤率”居高不下,“抬头率”自不必说。
谈到对丁老师的印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说:“刚入学时,就听学长兴高采烈地介绍,当时心里也没有太在意;可当新生研讨课选课时,才知道丁老师主讲的《走近电力工匠》这门课,真是‘一课难求’!在教务选课系统开放的一刹那,名额就被‘秒杀’没了。”
“等到大三,上丁老师专业课时,就更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名不虚传’了!”2019级学生郭庭悦补充到“在《电力电子技术》课上,丁老师通过引入实际工程案例、创设情境、鼓励探究,将课程理论体系、课程实践和技能训练、辩证思维、优秀学长励志故事、电力相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电力科技新发展、电力产业新成果、国家发展战略等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在增长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我们发现、分析和解决电力变换复杂问题能力,厚植了技术服务人民和技术强国的家国情怀。”
他和学生亦师亦友,很多学生毕业后遇到工作、学习上的问题仍和丁老师交流。现就读于“985”高校大连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徐鹏同学(我校2020届毕业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这样说到:“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强化辩证性思维的培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鼓励我们去发现自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这些都对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对未来充满自信!”
教学上精益求精,科研上丁老师也将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中。“每周,丁老师都会组织研究生召开研讨会,一起探讨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可行的技术方案。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中,丁老师坚持个性化培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对于不同科研基础的研究生,开展针对性地培养,对学生今后的深造及职业生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践行了创新育人。”研究生侯建中这样评价他的研究生导师丁老师。
每当采访结束时,我们都能听到丁老师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有了‘别人家的老师’!”
同事说:“他好像天生就是做老师的料儿”
教学中, 丁老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此丁老师受到了广泛好评。
电力电子教研室的陈芳副教授说:“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育人模式,收集大量电力电子工程案例,构建课程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思政案例库,创建了思政案例浸润式、项目研讨式、专题辨论式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他还邀请知名学者、企业专业和优秀校友为学生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课上课下全程“浸润式”学习环境,保证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促进,实现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提质增效。”
当得了良师,也要做得了益友。良师基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益友却更需要情感的付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刘璟老师说;“丁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中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突出思想引领、紧抓学风建设、推进管理创新,注重分类指导,强化精准帮扶。丁老师通过班会、座谈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学生真诚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他坚持用自己的真心走心地交流,来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与他交心,并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考研、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每年年末,丁广乾老师都会把学校发放的班主任津贴用于资助班级家庭困难的同学买回家的车票,让同学们都平安回家过幸福团圆年。丁老师用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让师生成为了朋友,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他好像天生就是做老师的料儿!他讲的课,总是那么受学生喜爱。同时,丁老师积极开展协同育人,作为电力电子技术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联合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国网技术学院、山东省电工技术学会、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部院校甘肃省陇东学院等20余所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学术大咖、行业专家构建了多校联合、校企合作、交叉融合的虚拟教研室,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的多学科交叉、跨校、跨地域合作模式和“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多样的教研运行模式,形成了虚拟教研室建设和运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他带领虚拟教研团队,积极探索“智能+”时代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运行模式,探索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导建设的《电力电子技术》线上课程,首批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协同育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系主任程新功教授说。
自己说:“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就应是一面旗帜”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首届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由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组成,历时近半年。经过初赛,共有68所高校的115位教师进入省复赛;省复赛通过网评,遴选39位教师进入省决赛;据初步统计,39位省决赛选手中有近一半的选手曾经获得省青教赛或者省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等竞赛奖项,足以说明本次大赛的激烈程度。最终,经过决赛现场的激烈角逐,丁老师荣获一等奖,再一次为学校赢得省级教学比赛大奖。
谈及比赛的体会,丁老师反复提到:“包揽山东省三大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不是个人荣誉,是整个教学团队的荣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和学院一直以来的培养、前辈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教学团队的努力拼搏和历届同学们的支持和陪伴。”
丁老师说:“济南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在学校构建的‘三全’育人格局下,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打造了课程群思政育人新模式,建立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常态化育人机制,促进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协同的课程群思政育人体系的形成。”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就应该是一面旗帜,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参与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向优秀前辈老师们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需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如果说思政课的价值塑造重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阐释的显性教育,那么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塑造则重在学生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使对学术的志趣与科技报国的情怀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这就要求课程思政要好,首先课程要好,一门课只有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层面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将学生吸引到你的课堂上来进行价值塑造。一门课也只有在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在增智强能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学术的乐趣和价值所在,进而将对专业的认同内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参与到技术服务人民和科技报国的实践中,真正践行立德树人。”
从事教育十四载,从企业文化培训,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丁广乾老师始终坚守一名教师的初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贯穿于每个育人环节,用心去点燃学生崇善之心、浩然之气、智慧之光、理想之灯,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效果。采访的最后,丁老师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词汇描绘了他的愿景:“希望通过他的课,同学们能将知识的电转化为信念的光,在温暖自己的同时,还能照亮他人!”